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

設計咖啡館》 Comb Design 六角咖啡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若齡/專題報導】
2007.07.03 05:01 am

此刻,窩在法國設計鬼才Philippe Starck胖胖的Bubble Club沙發裡,享用義大利設計精品Alessi、Guzzini家電及廚具製作的點心,並啜飲著Bodum雙層杯裡濃郁抹茶牛奶,陪伴你的還有Starck與Karim Rashid、Marc Newson、Jasper Morrison的各種設計商品或絕版珍藏。
這不是什麼設計迷的異想世界,而是「六角」的一個下午,不過,純白色現代風格的兩層樓,綠與粉紅組合的字母招牌,以及落地如蜂巢般一格格的透明展示窗,在劍潭一片灰濛濛建築物間確有幾分奇妙,加上可以任意把玩商品,與大師設計零距離,說是生活設計的夢幻體驗場也不為過。
透過咖啡館讓更多人停留、認識並體驗設計商品,正是學設計並負責「八角設計」公司的老闆最初開店的動機,因此店裡沒有一般設計商品店的「請勿動手」或玻璃櫥窗,店名comb(蜂巢)不但呼應「六角」取其窩巢如家之意,就是要人從生活輕鬆感受設計。

●店家DATA
‧台北市劍潭路2號
‧02-2885-6008
‧周二至周日13:00~22:00
‧飲料約110~180元、點心約50~80元

【2007/07/03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「六角」這區上方為Philippe Starck為深入美國家庭生活,與連鎖超市TARGET在2002年偶然擦出的平價火花,系列商品涵蓋生活各層面,從電動牙刷到嬰兒用品都有,下方為Starck與PUMA合作鞋款。
記者陳立凱、蘇健忠/攝影


誰說大師設計品難入手?吃完「六角」套餐,你還能帶走整套餐具!Starck環保餐具套餐399元。
記者陳立凱、蘇健忠/攝影

原文連結

而且這裡就在kiki家附近,開車經過好多次都沒看到,今天被她一說,哇!原來再這裡阿!

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

My New iPhone



這個人就是Marco Tempest,在iTunes的podcast可以訂閱到他的專屬頻道,全部都是攝影機魔術,有一篇在教你如何從東京鐵塔上快速跳下來,相當的有趣。跟著iPhone的熱潮,Marco也推出iPhone的影片,真的很欣賞他的製作能力,我應該發狠起來學學虛擬動畫到底應該如何製作,相較於Cyril,Marco算是個科技小子,手法都是攝影機魔術,雖然看不出來,但是都猜想的到,攝影機的魔術先天總是讓人覺得神奇度不足,只能說還算有創意吧。魔術效果加科技產品,有沒有搞頭阿??
你知道我最喜歡哪一個My New iPhone橋段嗎?
就是最後一個,他說:It's all based on OS X. Right! If you shake it, you can actually see OS X underneath.
完全的開了Jobs一個玩笑!

台灣加油 ! Taiwanese hero !



身為一個台灣人
我們都應該感到很驕傲!
認清台灣真正的敵人在哪!
I'm proud of Taiwan!

奇怪的是,這段台灣人的愛國影片居然是在 Auto&Vehicle 的類別之中,會不會太有趣了一點!!而且還是 all time favored

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

True Wearable


在core77上看到的文章,頗有趣!!翻譯一下,當作有撩解吧!

現在的個人通訊設備(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vices)越做越小,同時要加入多到數不清的新科技,然而未來的個人通訊設備PCDs會長成什麼樣子呢?它們能小到不放進你那件Levis牛仔褲的口袋中嗎?
來自New Jersey的產品研發商Propeller Inc.和泰國通訊界的龍頭True Inc.合力來回答這個問題,他們研發的未來通訊設備概念機-True Wearable是一隻高科技的手錶,可以視訊對話、衛星定位、瀏覽網頁再加上一點遊戲功能,對於那些沒事喜歡找麻吉的青少年來說再適合不過,只是對於那些真正需要玩遊戲的青少年就完全不能滿足。當然,科技不能裝進這樣大小的產品上,True and Propeller只是帶我們一窺未來罷了,而且等到這些產品真正出現,和保持上線就像按手錶一樣輕鬆了。

More info: Propeller Inc. Company Profile

Date Posted: June 06, 2007

原文連結

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

政大混血美女不愛嘻哈 唱崑曲嚇嚇叫


政治大學有一位中美混血兒美女,西洋味十足的外表,最熱愛的不是嘻哈音樂,而是中國文化,念的是哲學系不說,最厲害的是,她還會唱崑曲。

溜著直排輪,在展場裡打工賺學費,健康的古銅色皮膚,168公分的好身材,加上甜死人不償命的笑容,混血美女走到哪都是注目焦點。

她叫柯念萱,是中美混血兒,從小在台灣長大,英文名字叫做Kieke,臉蛋洋味十足,不過念的卻是哲學系。

喜歡繪畫藝術,而且她的興趣居然是唱崑曲,歌喉甜美、多才又多藝,不過對於演藝圈,柯念萱卻是興趣缺缺。

柯念萱說:「我以後想要做一點,可以幫助別人的事情,那我覺得藝術治療,它跟我自己的興趣有相關,因為我很喜歡,就是我以前念過美術班,然後我喜歡畫畫。」

有想法,敢表現,優質校園美女讓人眼睛一亮。

原文連結

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

手機的人類學

翻譯自Pogue's Post:The Anthropology of Cellphones

Jan Chipchase是一個在Nokia工作的文化人類學家,研究世界各地人們使用手機的方式,他的十八分鐘演說大概都有照著這份大綱講,你可以在他的網站中找到。

坦白說,我不確定他的一些觀察是否是特別驚人或深刻,舉例來說:他在執行一項涵蓋幾個國家的數百位訪談者“跨文化研究計畫“後,發現有三樣東西被所有不同文化或性別的參與者認為是最重要的:鑰匙、錢和手機。

Wow! 誰不知道?

然而, 他還是有講了一些有趣的事情。 其中一件事就是,在全球63億人中,有30億人有手機。

這就有點驚人了!

他還講述了在烏干達,手機已經轉變成一種特別的變現機器。

一個農村家庭的打工仔,可能從家鄉出來旅居城市打工賺錢。當他賺到錢了,他要如何把錢送回給他的妻兒呢?

一套系統就出現了,他買了手機的易付卡,和一隻手機,再把卡上的授權碼賣給一個專門往返他的家鄉的中介人,這個人就會把卡的時數放進自己的電話裡使用,再抽10%到20%的佣金,然後回到家鄉把剩下的錢用現金交給工人的妻子。

聰明

荒謬的魔術

轉錄自劉謙老師的部落格《荒謬的魔術》

在職業魔術師的世界之中有一個理論,就是「魔術師喜歡的魔術,通常大眾都不喜歡」,同樣的,「大眾覺得很厲害的魔術,通常都是魔術師們視為垃圾的爛招」,這裡指的「大眾」意思是說,不會變魔術的大多數人口。也就是被魔術師們娛樂的族群。這個理論的意思,不是說一般大眾比較笨,而是魔術師與觀眾的思考模式有著根本上的不同。

首先,要知道,「魔術師喜歡的魔術」大致上有幾個特點:

第一:原理巧妙。

也就是說,為了達到某一個效果,所使用的方法非常具有巧思與新意,讓同行看到之後會不自覺的想要親切的捶發明者一拳,然後說:「小子,真有你的」。或是重重的扁他一頓:「X!這你也想的到!」

第二:構思新穎。

跟上面意思差不多,總之就是沒人看過的創新魔術。魔術師學會了之後會很興奮的表演給其他的魔術師看(不會表演給外行人看,因為他們無法分辨新舊),然後一臉屌樣的說:「怎樣,沒看過吧?」

第三:技法艱難。

對魔術師來說,練成困難的手法,可以讓人達到至高無上的歡樂境界,這是成就感的部分。除此之外,展現這些技巧給其他同行看,並且暗示或嘲笑對方辦不到,這種優越感,也是無與倫比的痛快。所以為了追求這種舒爽,魔術師們無不卯足全力躲在家裏狂練,出了門之後再一付:「什麼?手法需要練?我天生就會了啊!你該不會常常練習吧?」的賤樣。

第四:程序繁雜。

看看下面這招:請觀眾A從一副撲克牌中隨便選一張,再請觀眾B從一副牌中隨便選一張。兩張牌放回整副牌洗亂之後,魔術師使用了四種不同的華麗手法找出四張ACE,然後這四張ACE瞬間變成四張K,接著將這四張K放進牌盒中,不料從魔術師的口袋中,拿出了這四張K,那盒子裡的牌呢?原來是四張A。然後請觀眾拿著四張A的紅色兩張(紅心與方塊),魔術師拿著黑色兩張(黑桃與梅花),一陣魔法手勢之後,魔術師手中的兩張A變成紅色的,那你猜觀眾手上的兩張是什麼?原來是一開始選的兩張牌,那黑色的兩張A到底跑到哪裡去了?原來在整副牌的中間不知不覺的反過來了,更神奇的是,所有的牌背面都是藍色的背紋,只有四張A不知不覺的變成了紅色背紋,這也就算了,觀眾選的兩張牌竟變成了綠色背紋。不料,再翻開一直放在一邊的四張K,竟然變成了四種不同顏色的背紋。只見魔術師再彈一下手指,所有的牌竟然全部變成了空白。最後所有的撲克牌在手中消失‧‧‧以上,就是魔術師喜歡的撲克牌魔術的典型。



上面四項,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完全跟魔術效果無關,也就是說,魔術師所關心的,往往是魔術背後的方法、原理、創意,而不是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效果。

接下來,我們再來討論,經過百年來的觀察,一般大眾真正喜歡的魔術有什麼特色:

第一:效果易懂。

硬幣在手裡消失了,鴿子從手帕出現了,漢堡從照片裡出來了,自由女神不見了,刀子從嘴裡吃下去了,美女被切成兩半了‧‧‧總之,幾個字就可以形容的簡單效果。

第二:原理簡單。

就是一些乍看之下好像白痴也能夠表演或想出來的魔術,通常能夠獲得最大的效果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就是上面提到的自由女神與抓漢堡。這種對魔術師來說,背後的原理簡單愚蠢到無力的魔術,往往會讓大眾印象深刻。

第三:沒有技巧。

是這個樣子的,有經驗的魔術師都知道,如果觀眾發現你的手法很好,他們會佩服你手很快。但如果他們發現你根本沒有任何技術也可以表演魔術,他們會當你是神。

第四:沒有程序。

對魔術師來說,程序(routine)是很重要的。看一位魔術師程序的編排,起承轉合的結構,可以看出一位魔術師的功力。不過在實戰之中,這些話全都是魔術師一廂情願的屁言。真正神奇的魔術,是沒有程序的。漢堡就這樣抓出來了,哪裡有程序?想想看,魔術師所扮演的角色,就是具有魔法的人,一個真正有魔法的人,哪裡會管先變出什麼東西,哈利波特施魔法時,會有起承轉合嗎?



好了,上面做了這麼多比較跟廢話都只是前言而已,我想要說的話從現在開始:
我發現,越是對魔術師來說、白痴愚蠢無聊荒謬的魔術,越能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再拿最近已經紅到令人髮指的Cyril代表作-抓漢堡來舉例好了。這個漢堡魔術,如果有人想到,然後提供給我,叫我在電視上表演,我一定二話不說把這個人干樵一頓先。因為如此簡單的魔術,觀眾又不是弱智或腦殘,哪裡有看不出來的道理?相信不只是我,大部分的魔術師都會做這種反應。但是你看,事實告訴我們,只要敢做,你就會紅。

另外一個例子,有「魔術發明之神」之稱的「吉姆‧史岱邁爾(Jim Steinmeyer)」在20多年前異想天開的想到用一個簡單的方法,可以將自由女神變不見。於是他就跑去跟他當時的老闆「道格‧漢寧」(就是上上篇文章的主角)說。結果道格好像是說他神經病,因為沒有人會想不到這是怎麼辦到的。後來,另一位年輕剛出道的魔術師,聽說了這個點子,用高價買下了版權,並且大膽的在電視上表演,居然聲名大噪,成為新世界的魔術之王。這個人,不用說也知道是誰了吧。


說了這麼多,其實只是想要表達一個感想而已:再怎麼荒謬至極、腦殘無限的魔術,只要一本正經的電視上表演,大家就會相信,而且心甘情願的被騙。
就這樣而已。

分隔

反正就是花一點時間注意我想注意的事情,然後帶一些資訊出來,沒有任何目的,只是想要區分我的部落格和我所想看的新聞,如果充滿轉錄文章就是我太懶惰了,不過盡量是以翻譯為主,開開自己的眼界吧!